阿根廷 世界盃 冠軍 作為世界足壇乃至世界體育界最負盛名的賽事之一,世界盃的競技含量雖然不如歐冠,但在球迷心中的地位可謂無人可以撼動。在之前的足壇解密文章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上世紀早期臭名昭著的雙紅會假賽事件。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歐洲各聯賽出現的假賽事件並不少見。那麼,在素來被視為“足壇最高殿堂”的世界盃賽場上,有沒有出現過假賽事件呢?
儘管年代久遠,但相信一些老球迷應該還是能夠依稀記得1978年世界盃上的一些瞬間。40多年過去了,關於這屆世界盃上的某些比賽仍然受到了各界的爭論,圍繞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單場比賽上發生的種種“匪夷所思”事件,似乎可以為我們還原出一個真實的“阿根廷假賽事件”。
【複雜的時代背景】
關於1978年世界盃的舉辦國,早在1966年就決定了。在當年召開的倫敦大會上,最初並無阿根廷的身影,聯邦德國與西班牙是1978年世界盃舉辦國的兩大爭搶者。兩方為了獲得這屆世界盃的舉辦權可謂付出頗多,國際足聯不好得罪其中一方,最終選擇了一個“權衡利弊”的方式——1974年世界盃主辦權歸聯邦德國所有、1982年世界盃主辦權則歸西班牙所有。
這樣一來,中間就空出了個1978年世界盃,重新展開新一輪選舉。根據國際足聯的規定,1978年世界盃應當由美洲國家來舉辦(1974年世界盃和1982年世界盃都已確定由歐洲國家來舉辦),這樣一來,正處於混亂狀態的阿根廷在無形中變少了許多競爭對手。
經過多輪淘汰,最終的爭奪主要在墨西哥、阿根廷以及哥倫比亞中展開。但哥倫比亞因為其他原因提前退出,墨西哥又在1964年被授予了1970年世界盃舉辦權,所以,1978年世界盃的舉辦就花落阿根廷。
對於當時的阿根廷來講,能夠獲得世界盃舉辦權無疑可以提振國內的士氣,根據統計,阿根廷政府為舉辦這屆世界盃投資了超過7億美元資金,包括建造三個新體育場和重建另外三個體育場,為了安排來自世界各國的新聞媒體,他們還特地建造了5個新聞中心,並且花費超過1億美元建造了全新的通信系統,對於各大體育場周邊的交通設施也進行了全套升級。
毫無疑問,阿根廷的政府對舉辦世界盃表達出極大的熱情,但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舉辦世界盃的歷程必然不會一帆風順。很多人難以想像,自1966年申辦世界盃成功到1978年成功舉辦這12年間,阿根廷國內政局動盪,先後經歷3次軍事政變,有多達4個總統上臺。
1976年,阿根廷再次遭遇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政變。庇隆死後,他的妻子伊莎貝爾接任總統職位,但她並無治國理政的才能,在短短兩年的執政生涯中,阿根廷的經濟被他搞得一塌糊塗,國內政局可謂一片動盪,社會呈現出一片蕭條的景象。面對一片亂局,治國糟糕的伊莎貝爾遭到了全體國民的聲討,這也給了時任陸軍總司令的魏地拉機會。
1976年3月26日,魏地拉在軍界同僚的幫助下發動政變,罷黜無能的伊莎貝爾,隨後自任命為總統。不過魏地拉上臺後並沒有給阿根廷人帶來希望,他執政期間大肆迫害進步人士、強行取締工會,一系列反民主活動加深了阿根廷國內的矛盾,根據統計,魏地拉執政期間阿根廷有多達1.5~3萬人“蒸發”,很明顯,這些人都因為與魏地拉政見不同而被“處理”掉了。
不過魏地拉執政期間對於舉辦世界盃的態度卻和前任政府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他的軍政府需要通過這樣一項世界範圍內的體育盛會來提高聲望,同時也換取熱愛足球的國民們的支持。
魏地拉如此重視世界盃也一點不讓人意外,1966年的阿根廷雖然能夠力壓多國獲得世界盃舉辦權,但70年代的阿根廷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也沒有隨著魏地拉的上臺而恢復。在此背景下,魏地拉將世界盃視為挽救自己職業生涯的法寶,他為 世界盃 打出的一大標語就是——“2500萬阿根廷人將參與到這屆世界盃中”。
在資金方面,魏地拉也不惜“傷筋動骨”提供支援。根據統計,軍政府將1978年世界盃的成功舉辦視為頭等大事,全國預算的10%都被用於籌設世界盃相關事項,此前向國際足聯承諾的一系列硬體設施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以更高標準進行建設。儘管官方聲稱總成本還不到1億美元,但根據統計顯示,阿根廷軍政府實際投入超過了7億美元,要知道,4年後的西班牙世界盃投入還不到這屆世界盃的1/3。
魏地拉為了辦好這屆世界盃可謂傾盡所有,當世界盃成功開幕後,阿根廷隊的成績自然也被放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上。有人會將這屆世界盃和1934年義大利世界盃聯繫起,畢竟兩個國家當時所處的環境其實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儘管魏地拉沒有在公眾場合明確表示對於阿根廷的成績要求,但明眼人都知道,投入了這麼多錢,魏地拉急需阿根廷用一個完美的表現扭轉民眾情緒,掩蓋群眾對於軍政府的不滿。
【強大的隊伍,奇怪的規定】
即便有坐鎮主場的優勢,但若沒有強大的紙面實力作為支撐,阿根廷恐怕也沒有自信向世界盃冠軍發動衝擊。縱觀當時的阿根廷隊內,也可謂是巨星雲集,魏地拉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這支阿根廷隊必須要代表阿根廷的最高水準”。
乍一看這話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其實蘊含著魏地拉的深意。所謂“阿根廷隊”,自然代表著阿根廷的最高水準,為什麼魏地拉要特別強調呢?原因很簡單,此前有不少阿根廷球員效力於歐洲或是南美洲其他國家的聯賽,從今天的思路來說,即便效力於他國聯賽,也不會影響代表本國出戰。但對於當時的魏地拉而言,阿根廷球員若在他國聯賽效力,就無法代表阿根廷足球的最高水準。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環境,主教練梅諾蒂向球員們提出了要求:世界盃開賽之前,禁止任何阿根廷球員向歐洲轉會。這也是當時那支阿根廷國家隊只有肯佩斯一人在國外效力的原因(當時肯佩斯效力於西甲的瓦倫西亞)。
當時的世界盃由於參賽規模遠未發展到如今地步,因此規則與今日也有所不同。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小組賽結束後產生八強,這8支球隊再分成兩個小組,進行第2輪單迴圈小組賽,兩個小組第1名進入決賽爭奪第一。
客觀來講,當時的賽制相較於今天更加殘酷,並無所謂的淘汰賽機制,16支球隊僅經過兩輪小組賽就決出冠亞軍人選。
對於坐鎮主場的阿根廷而言,他們在自己所處的小組有著明顯的實力優勢,首場比賽對陣匈牙利或許有立足未穩之象,但他們還是及時調整狀態,最終在第83分鐘完成逆轉;小組賽第2輪對陣強敵法國,阿根廷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場優勢,在漫天的紙片中火力全開,再次以一個2:1拿下勝利。
小組賽末輪對陣義大利,雖然阿根廷的出現形勢已較為明朗,但志在奪冠的他們依舊火力全開,希望能夠以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躋身八強。遺憾的是,那場比賽的阿根廷可謂諸事不順,以肯佩斯為首的進攻群表現較為一般,最終狂攻整場也沒有能夠攻破藍衣軍團的大門,反倒被義大利通過一次漂亮的反擊打進一球,最終0:1敗北。
儘管這場失利沒有影響阿根廷出線,但當時主裁判克萊因還是受到了不少阿根廷球迷的不滿。根據後續調查報告,當時世界上最好的主裁班克萊因之所以最終沒有能夠吹上世界盃決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引起了魏地拉不滿。
【詭異的6:0】
2勝1負的成績讓阿根廷進入了第2階段小組賽的B組,對手包括巴西、秘魯以及波蘭。相較於第一階段,此時阿根廷的對手們整體實力更強,也更加瞭解他們的技戰術打法。小組賽第1輪對陣波蘭,阿根廷延續了在進攻端穩定的發揮,最終以一個乾淨俐落的2:0拿下比賽。
但第2場面對強敵巴西,阿根廷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最終他們與桑巴軍團0:0戰平,而秘魯則0:1不敵波蘭提前出局。在最後一輪率先舉行的比賽中,波蘭如人們所料一樣1:3輸給了巴西,這對於阿根廷人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由於他們在與巴西的直接對話中沒有能夠獲得勝利,這也直接導致他們如果沒有辦法淨勝秘魯4球以上,才能在進勝球上擊敗巴西進入決賽。
儘管阿根廷前鋒線上可謂是球星雲集,但秘魯也絕非泛泛之輩。想要在世界盃賽場上淨勝4球以上,特別是面對整體發揮尚可的秘魯,其難度可想而知。也正是基於此背景環境,不少人認為阿根廷幾乎已經提前宣佈死刑,進入決賽對陣荷蘭的將會是巴西隊。
1978年6月21日,阿根廷對陣秘魯開打,這場比賽吸引了眾多阿根廷球迷的關注,但在國際範圍內的影響力卻只能用一般來形容。答案其實也很簡單,人們普遍不相信阿根廷能夠在一場比賽中淨勝4球,畢竟他們在此前5場比賽也一共只打入了6球而已,面對小組賽發揮出色的秘魯,誰會相信他們能夠淨勝4球以上呢?
可事實就是那麼讓人驚訝,首先,秘魯在這場比賽的排兵佈陣就遭到了不少球迷的質疑——首發11人中,秘魯隊居然上了4名根本沒有在當屆世界盃賽事中出場的替補球員;除此之外,當球隊處於落後的情況下,秘魯並沒有選擇換上前鋒,反而讓一名後衛到前鋒線上充當進攻球員。
在比賽過程中,秘魯的表現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他們儘管沒能夠在第二階段突圍,但在小組賽時的表現還是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的。但此役對陣阿根廷,秘魯上下的攻防表現只能用糟糕透頂來形容,他們甚至兩次將球打在了自家球門的立柱上,險些造成烏龍。
最終憑藉著肯佩斯和萊奧波爾多·盧克的梅開二度,阿爾貝托·塔蘭蒂尼、勒內·豪斯曼的先後建功,阿根廷6:0大勝秘魯,在最後時刻以淨勝球優勢擠掉巴西,獲得決賽入場券。
【榮耀還是恥辱?】
對於阿根廷球迷來講,6:0大勝秘魯從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決賽還要衝擊他們的視線,畢竟當時的阿根廷一度被外界看衰無緣決賽,最終卻火力全開上演6球大勝,實現勝利大逃亡。但對於更為廣泛的球迷群體來說,在2002年之前一直將這場比賽視為世界盃賽場上的“最大恥辱”, 畢竟,秘魯能夠在小組賽3:1大勝蘇格蘭、0:0逼平最後的世界盃亞軍荷蘭、4:1大勝亞洲勁旅伊朗,從實力來看肯定不止0:6被屠殺的水準。
儘管已經過去了40多年,但關於那場比賽的真相仍然沒有浮出水面,綜合來看,人們普遍認為那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假賽,東道主阿根廷通過某種方式“賄賂”,最終贏得了比賽勝利。但具體賄賂方式以及賄賂物件卻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秘魯那場比賽的門將受賄,也有人說是秘魯全隊受賄,甚至有人說是那場比賽的裁判受賄。
比賽結束後,關於秘魯門將奎里加受賄的懷疑最先浮出水面。首先,這位秘魯門將在那場比賽的表現實在太糟糕了,第1階段屢屢奉獻神撲的奎里加整場迷茫,幾乎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射正王”;另外,經過調查,奎里加出生地距離阿根廷僅僅只有20英里,更有傳聞他原本計畫獲得阿根廷國籍,而且他也常住於阿根廷。
不過奎里加迅速對這種懷疑進行否定,他明確表示自己並沒有收受賄賂,這場比賽之所以慘敗完全是競技方面的原因。
英國作家大衛·雅洛佩始終堅信阿根廷6:0秘魯的比賽中必有貓膩,經長時間明察暗訪,他將自己的調查結果記錄在《比賽是如何偷走的》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大衛·雅洛佩調查真相的過程,爆料事實的真相絕不是某幾位球員踢假球,而是魏地拉收購秘魯莫拉萊斯軍政府,用3.5萬噸糧食和5000萬美元的貸款為代價(有人說還包含一部分軍火),迫使秘魯球員踢假球。
大衛·雅洛佩甚至表示,他日後和三名秘魯國家隊的球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得到了肯定。這三名球員表示,那屆世界盃秘魯隊的領隊就是政府首腦貝爾穆斯德的兒子,比賽前他召開全隊,傳達了要求放水的命令。迫於壓力,秘魯球員儘管不願,但還是不敢違抗領隊,最終以0:6慘敗畫上句號。
不過這種說法一經爆料便遭到了阿根廷政府的反對,阿根廷方面表示,當時的阿根廷軍政府已經處在崩潰邊緣,世界盃的龐大開支讓財政壓力陡增,國內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也讓社會秩序極不穩定。在這樣的環境下,阿根廷軍政府不可能為了一場比賽的勝利拿出3.5萬噸糧食和5000萬美元,這種說法完全就是空穴來風。
另有一種說法是,秘魯之所以踢這場假賽,是因為這場比賽早已被納入了南美多國“禿鷹計畫”的一個部分。2012年,一個秘魯前參議員萊德斯馬在布宜諾賽勒斯爆料了自己所掌握的一部分證據:當年秘魯的確放了水,但真正的原因不是魏地拉出錢賄賂,而是秘魯與阿根廷兩國之間的“暗箱操作”。萊德斯馬表示,那場比賽前,秘魯向阿根廷送來了13名政治犯,讓阿根廷人對於他們進行嚴刑虐待,作為回報,已經出局的秘魯隊會在那場比賽為阿根廷放水。
對於這種說法,阿根廷與秘魯兩國政府都表示了強烈反對,他們表示那場比賽的公正性不容置疑,所謂的大比分完全是由於競技因素造成的,和場外資訊沒有任何的關係,兩國政府絕對不會干預任何足球比賽。
不過這種說法似乎沒有什麼可信度。
首先,使得阿根廷和秘魯兩國政府在國際信譽普遍不佳,而且根據荷蘭隊的克魯伊夫在世界盃決賽後表示,他之所以在那場比賽缺席,是因為家人遭到了不明身份人員的綁架,並威脅他只有在決賽中不上場,才能換取家人的平安。
關於那場比賽的真相,外界可謂眾說紛紜。但綜合來看,經過多年調查,人們基本上認可了阿根廷6:0秘魯上場比賽是假球,但究竟是以如何方式實現的,還有待人們的進一步研究。
【結語】
阿根廷憑藉著6:0大勝秘魯所獲得的淨勝球,成功淘汰巴西進入決賽。在對陣荷蘭的決賽中,阿根廷表現突出,肯佩斯在第38分鐘為球隊首開記錄,隨後迪克·南寧加在第82分鐘扳平比分,雙方在90分鐘內戰成1:1平進入加時。
在加時賽中,肯佩斯在第105分鐘打進了關鍵一球,而丹尼埃爾·貝爾托尼在第115分鐘再下一城,幫助阿根廷鎖定勝局。比賽結束,阿根廷在質疑與讚美的交融聲中奪得了首次世界盃冠軍,布宜諾賽勒斯有60%的人走上大街慶祝,勝利的喜悅讓他們暫時忘記了國內的紛繁複雜,沉浸在足球帶來的快樂中。
但對於阿根廷人來說,世界盃冠軍的喜悅只是短暫的。魏地拉通過阿根廷奪冠改變國內局勢的目的落空,阿根廷民眾放眼望去仍是無盡失望——國內通貨膨脹率持續上升、失業率上升、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1981年3月29日,魏地拉迫於壓力被迫辭職,但阿根廷仍然沉浸在無盡的黑暗中。
40多年過去,仍然有人將阿根廷6:0秘魯的比賽視為足以比肩2002年世界盃的“重大假賽”。綜合來看,儘管阿根廷方面始終沒有承認,但結合那場比賽的實際情況以及多方面的外部證據來看,阿根廷或多或少實行了某些“暗箱操作”,以讓他們在那場比賽獲利。
當年那支阿根廷隊的22名國家英雄,如今也已成為了老人,他們一方面自豪於自己為國家立下的功勳,但另一方面也無奈於外界的流言蜚語。
阿根廷著名前鋒肯佩斯直言:“從具體情況來看,已經無法認同這是一次值得驕傲的勝利了。”但他還是對於球迷們懷有期待:“希望球迷們只記得那屆世界盃的美好回憶,忘掉那些不好的事情吧。”